場所,是我在設計建築時最重視的一點,如何將每個場所的力量、每個場所的能量,轉譯為建築的型態,是我一直以來的嘗試。
從場所湧出的各種靈感,從場所中獲得的啟發,這些都成為我建築的力量。——隈研吾
2021年忠泰美術館奧夫塞計劃(Off-Site Project)推出「場域・啟發―隈研吾展」,走出美術館、進入鄰地環境,邀請國際建築師——隈研吾,展出近年重要精選作品,以及一件全新戶外空間裝置作品。
這次展出空間不大,依照隈研吾慣用的四種連結場所與啟發的道具,來分類展示不同的場所建築。
在讀內容之前,只看模型的話,我最想去的是#安徒生博物館/丹麥。
讀完內容之後,最想去的是#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丹地分館,我想親眼見識孔洞的連結力量。
隈研吾的第一種道具——孔洞
大師說,場所時常透過孔洞這樣的空間來傳遞訊息,傳遞什麼訊息呢?
讀完他運用孔洞敘事的建築案例有三,便知。
ㄧ、英國蘇格蘭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丹地分館V&A Dundee
典型的孔洞案例,在建築中央開出水平貫穿的巨大孔洞,孔洞貫穿建築物正中間,連接的城市和眼前的河川,在建築上開出的孔洞得以讓都市活動延伸至水岸,消弭過去沿岸倉庫群造成的城市隔閡,以完成此幢建築的使命。
——建築不能成為阻隔,必須扮演連接角色,透過孔洞能巧妙完成這種連接的功能。
V&A Dundee的另一項建築特點:創作意象來自蘇格蘭北部奧克尼群島(Orkney Islands)海崖,將洗出碎石骨料、紋理粗獷的預鑄混凝土板變換不同角度水平疊放,形成有豐富陰影及變化的「懸崖」。
二、村上春樹圖書館
位在他的母校早稻田大學內,在舊建築中開一個洞並鑿出一條隧道,使新舊建築交融,將現實環境與館內的村上春樹世界連結,進入這個洞穴後,彷彿進入村上春樹的世界。
——我認為村上春樹小說具有類似孔洞的結構,進入這個是洞穴後就會完全迷失在完全不同的世界裡,得以在這個世界裡觸碰到人類的本質,這就是我想像中的村上春樹的世界,將其轉譯為建築的結果。
三、菲律賓馬尼拉史前文化博物館
靈感來自史前人類的洞窟居所,馬尼拉市區裡驀地出現的大孔洞,觀者彷彿被吸附般踏入其中,可以看見洞窟往天空上昇,並從大洞窟分歧出不同展示空間,形成氣勢磅礡的結構。
——史前時代的文化跟孔洞有很深的關係,人類並不是打造某種建築,而是尋覓洞窟然後居住,我們將這種史前時代人類的居住記憶轉譯成為建築,使它成為現在的文化景觀。
隈研吾的第二種道具——傾斜
——當地面非水平或垂直,而是傾斜,往往會給我更多的訊息。我認為與垂直對立的不是水平,而是傾斜。
東京工業大學TAKA PLAZA
比起建築看起來更像山丘,正門連接著山丘,山丘另一側錯落著東工大的各棟建築。
東工大的建築運用傾斜的手法,連接起許多事物,內部也導入許多傾斜元素,如孔洞有連接的功能,傾斜亦然,能扮演這樣的角色。
——建築往往會成為這世界上許多東西的阻隔,將傾斜加諸設計,能讓人與人之間的空間得以相連而不斷裂,連接場所與場所、連接人與場所。
隈研吾的第三種道具——粒子
——每個場所中一定都充滿了許多的微小粒子,可以是小石粒、葉片、塵埃、樹枝,這些微小的粒子構成了整個場所,我從這樣的現象獲得啟發,連接到我建築中的粒子。
於是隈研吾以有趣的接點、有趣的卡榫結構來連結大量的「粒子」, 藉由材質、結構、技藝等作為建築雛型的實驗,在小型場館中的建築類裝置進行各種粒子組合方式與形塑整體的試驗,不只能運用於中、小型場館,也可以擴展至大型建築中。
GC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愛知縣
透過60公釐見方的木條搭建而成的木製建築。將日本古法工藝熟練地應用其中,無須使用釘子或者黏著劑進行接合的「千鳥」格狀結構體。
現場模型展示著大師對各種粒子組合方式與形塑整體的試驗結果。
隈研吾的第四種道具——時間
——一個能夠蘊含時間的建築,將更有深度,而且能夠走向未來。
所以隈研吾喜歡將時間埋入建築。
安徒生博物館/丹麥
安徒生博物館則是他在建築中處理時間的全新手法。
「乍看之下只覺得是一座庭園,每座庭園都流動著各自不同的時間。」建築師希望讓大家體驗到不同時間的流動、不同時間的速度……就像走進安徒生的小說、童話中一般。如此綠意盎然的動線引領到訪者穿梭其中,使人們由此充滿人性和自然風情的城市氣息裡獲得跨越時間的漫遊。
我並不想將自己的創作風格強加在地點上,而是從每一個場域獲得靈感,自然而然打造出不同樣貌的建築。
「建築往往會成為這世界上許多東西的阻隔。」
特別喜歡他說的這句話,的確誠如隈研吾認為,建築的功能不應該成為環境中的阻礙,而是連結人與環境的橋樑。
建築師的作品可以驗證他說的話對不對,看完隈研吾的展覽作品,你就可以知道他所言是否為之所想了。
【文字:柯霈婕/資料照片來源:忠泰美術館】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