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服裝、鞋子,其實都是一個身體的記憶,我們不要忘記,記憶是一種美感。——蔣勳
曾在Story Wear 官網出現的這句話,是Story Wear 品牌意念的最好註解,Story Wear 意指「有故事的永續時尚」,這個「故事」就是每一件衣服的記憶。
「每一件衣服都有一個故事,爸媽年代傳承的旗袍、日本成年禮穿著的和服,蘇格蘭裙上源自不同望族的傳統Tartan⋯⋯過往年代對衣服有傳承的習慣,每一件服飾有來歷也有意義,只是大家漸漸忘了這個習慣,所以我們想傳遞珍惜的價值,衣服是一件具有回憶的物件,告訴大家,念舊也是一件好事。」Story Wear 創辦人陳冠百聊起品牌名字的發想,源自傳承與珍惜。
Story Wear創辦人陳冠百照片來源:陳冠百
念舊時尚,惜物愛物的永續精神
「永續時尚Sustainable Fashion」是Story Wear 想帶給臺灣的另一個時尚觀點。
什麼是永續時尚?
根據「Vogue有意識 / 永續時尚終極指南!」一文,是指以永續方式製造和消費,同時保護環境和製衣工人權益,品牌公開透明的時尚產業。在製程上減少資源浪費或使用環保面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解決過度生產問題、友善動物與環境、公平交易等良善面向。
「永續時尚是這一兩年才開始被關注的議題,其實過去臺灣很少有這樣的資訊,我自己也是在英國創作藝術大學(UCA)唸書,接觸到永續時尚產業,才知道永續時尚不只是個名詞,在歐美市場已是個成熟的產業,很多人在做這件事,但為何沒有傳到臺灣?」讓陳冠百納悶的還有臺灣對「快時尚」造成的環境傷害,過去好長一段時間的漠然。
陳冠百接著解釋快時尚的殺傷力:「臺灣人普遍知道要減塑環保,卻不知道時裝跟紡織產業已經是全世界第二大汙染源,《RIVERBLUE 藍河》紀錄片更指出破壞河川的元兇是時尚產業。」快時尚的崛起,讓原本一年兩季的新品週期縮短成一至二週,隨時都有新設計可買,價格親民入手容易,喜歡就買,不想穿就丟,每年用新布料生產的新服飾多達1千億件,但每一年全球又有9200多萬噸的紡織品遭廢棄。
《RIVERBLUE 藍河》預告片中手染料汙染成藍色的河水
「我們也需要去了解,快時尚的『快』從何而來,『快』的背後,是否犧牲了什麼事情?」從小就在時裝產業長大的陳冠百說,在時裝市場上,薄利多銷是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在這些背後還有好多被忽略的問題,資源分配、勞工剝削、環境犧牲等,其實議題一直都存在,只是有沒有人正視並且站出來
創一個能為地球發聲的品牌
我們要抵制的不是時裝產業,而是很便宜又大量且快速生產的產業。
因此陳冠百立志要創一個「一輩子不製造垃圾的品牌」,同時把國外資訊帶回臺灣,推廣時裝產業的永續,「其實很多人希望落實永續時尚穿搭,但找不到方法,不知道該如何落實永續。」陳冠百認為,推廣永續理念,更要給出解方,Story Wear 就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法。陳冠百更鼓勵大家在消費之前,先了解什麼是永續時尚產業,包含原物料天然、勞工權益受到保障、公平交易、衣服染整過程是否無毒⋯⋯從這幾個方向去支持時裝永續,選擇有機棉、二手商品、素食皮革,以及真的要買衣服,Story Wear 可以是其中一個選項。
Story Wear 跟7-ELEVEN 合作的「LOVE+ & EARTH-」計劃案,不止原物料永續,產品皆由腦麻家庭照護者及非營利組織家庭手工製作,回應企業響應公益、關照弱勢族群的社會行動。照片來源:Story Wear
Story Wear 是為解決垃圾/衣服過剩問題而存在。
被問及何以選擇以社會企業的模式創業,又是為了什麼關注環境與社會、勞工問題?陳冠百說,以不同角度切入是最初的想法,「我單純覺得不需要再做一個全新製造原料的服裝產業,市面上已經有太多的時裝品牌,不需要多我這一個,我希望我的原料來源不是全新生產,而是回收方式來製作。」也許是受到《RIVERBLUE 藍河》的震撼吧!河域上那一大片藍色人工泡沫,為了生產牛仔褲,製造出的紡織品廢料和化學藥劑殺死了一條河,也讓工人正在用有毒噴霧劑「慢性自殺」。陳冠百挑上了在二手市場被滯銷的牛仔褲,透過設計升級賦予衣物再生,實踐商品的循環經濟。
因回收牛仔褲的繁複工序,與弱勢婦女結為緊密夥伴
支持弱勢團體的緣分則起於品牌的另一個堅持——在地製造,「最初鎖定臺灣代工廠,但代工廠不可能幫你拆解牛仔褲,或是一款商品只做十件。」但是當她把製造的對象轉向臺灣裁縫師傅,生產問題便迎刃而解,「我想起臺灣曾經歷紡織代工的強盛時期,那時有許多手藝很好的裁縫師,後來因產業轉移失去工作,或者只替人繡繡學號、修改衣服,我們透過協會邀請他們成為品牌的裁縫師傅,也間接幫助她們二度就業,解決生計與經濟壓力。」陳冠百說,牛仔褲因版型、織紋、彈性和包覆度都不同,必須重新拆解、清洗、再拼和裁縫,光是拆解一件牛仔褲,就要花上許久時間,但媽媽們的「惜情」,會讓這些繁瑣工序多了細膩與溫度。
Story Wear的裁縫師媽媽們照片來源:Story Wear
Story Wear在地的製作成員都來自「非營利組織」,有二度就業婦女也有腦性痲痹患者的母親團體,其中跟萱藝新知關懷協會的合作更是令陳冠百印象深刻:「腦麻兒家庭的媽媽們需要24小時陪伴在孩子身旁,不能出門上班,即便接到我們的工作,也只能在家作業。」
疼惜照護者與腦麻兒,也想支持合作夥伴,給予友善的工作空間,於是Story Wear 和桃園市廣仁里合作建構了「永續時尚共創基地」,為腦麻兒家庭創造職業共享的棲息與培訓之地,製作基地同時結合永續時尚資訊展覽與「廢棄布料銀行」。集結在地紡織廠之下腳料、工廠庫存布料與各界捐贈的廢棄布料,讓設計師、學校、在地組織可以以較低成本的方式使用,持續以物料再生支持永續時尚產業。
攜手企業永續合作,公益時尚密密縫
Story Wear 品牌貫徹五大堅持(註),其中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成本高(100%手工製作且生產費用回饋社會組織),價格跟著高,考驗品牌的消費者信仰,品牌價值的認可,某種程度建立在消費者對永續時尚的認同。雖然這幾年環保意識抬頭,但亞洲的永續時尚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除了不斷溝通,讓消費者理解零廢棄品牌的存在意義,持續熱絡永續時尚的話題也很重要。
註:Story Wear 品牌五大堅持
單一尺寸設計減少庫存廢棄(實現零庫存、零浪費)
98%零廢棄
100%手工製作
100%台灣設計、製造
生產費用回饋社會組織-協會製作
Story Wear 積極跨域合作,與水墨畫家張禮權推出聯名商品,和IKEA 合作推廣零廢手作課程,為臺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SPCA 設計獨家合作聯名款「守護鯊魚托特包」。近期更攜手統一企業,將7-ELEVEN 門市回收的寶特瓶、鮮乳空瓶設計再製,推出「LOVE+ & EARTH-」時尚丹寧包與飲料杯套。
這招「借力使力」,頗能帶動媒體對永續時尚話題的關注,藉企業的社會責任,連結公益與環境永續,再以設計加持時髦態度,吸引不少組織願意共同來傳遞零廢棄精神。
Story Wear 向IKEA 提議將丟掉的制服做成娃娃,可以在店面展示、作為空間佈置,進一步發展親子手作課程,強化企業與顧客的對話,並將永續觀念注入生活。照片來源:Story Wear
「我們將自己定位在有溫度的臺灣設計師服裝品牌,永續/零廢棄時尚社會企業。」清晰的品牌定位很重要,影響到企業的合作意願,陳冠百相信,持續在「時尚/永續/社企」的領域茁壯,才能讓效益相互加成,擴大永續時尚的散播範圍。
臺北時裝週與臺北市府聯合加持,認證永續品牌力
Story Wear 獲選2021 臺北時裝週SS22的新銳品牌,不僅見證臺灣對永續時尚產業的發展支持,臺北市政府更是連續兩年請Story Wear 替柯文哲市長設計零廢棄布料故事衣,在大型活動亮相,無疑是對Story Wear的實力認證。
今年十月,2021 臺北時裝週AW22,Story Wear 將再度登上舞臺,展演臺灣唯一全系列零廢商品的時裝秀,喚起眾人對環境的關切。為此Story Wear 針對海洋議題發展出「為海洋發聲的故事衣|Story Wear X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聯名推廣計畫,以齊柏林導演的影像作品為靈感,設計一系列的款式,像是模擬消波塊環境破壞意象的補丁手工縫製長外套、將導演作品的海洋,製成圖騰印花的牛仔連帽外套、以補丁手法呈現梯田、斷頭山景觀的手工縫製背心⋯⋯將靜態影像轉為動態穿著的時尚作品。
Story Wear X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服裝作品照片來源:Story Wear
Be Cool & Be Kind,良善的時尚文化
「我想讓臺灣變成亞洲永續時尚產業的標竿!」這是陳冠百賦予Story Wear 的品牌願景,站上臺北時裝週的T台,打進香港與倫敦時裝市場,Story Wear 歷經三年成長,一步一步往品牌的理想之路邁進。
Story Wear 顛覆時尚產業形象,重新定義「時尚」的價值與定位,不只讓大家看見時裝產業的永續可能,也讓世界看到臺灣正實踐著永續文化,與地球同行。
【採訪記者/柯霈婕】
תגוב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