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柯霈婕
「你們可以摸摸看這個牆壁,感覺很特別喔!」一隻小手在黑色的牆上來回游移,自顧自地說著跟感受著她的學校,她是一位小學一年級的女生,穿著新竹市關埔國小黃色運動服、手臂上繡著新竹市關埔國小的校徽。
那天我們在她的小學校,跟著與她同年級的同學們走繞校園,在他們的帶領下上了幾堂建築課。
Photo credit:柯霈婕
那是一場關埔國小的新書發表會,主角是孩子,舞台是校園,老師們、建築師們、新竹市市長退居後頭。
這所學校於2017年在新竹市政府「新校園運動」的政策下誕生,2018年預定作為幼兒園的第一期校舍落成,校方招收了第一批一年級新生,預定一年後隨二期校舍的完成,這批升上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可以跟著過去,讓幼兒園開始運作。跟隨校園工程的腳步逐步招生,老師、家長與孩子共創校園誕生與成長歷程,是一項極為難得的經驗。新竹市政府也請鴻梅文創志業企劃出版《在這裡生活,跳脫框架的學校—關埔國小建校紀實》,完整紀錄從建校籌劃到空間創生的珍貴歷程。
書是邀請函,帶我們到新竹關埔國小參與了師生與校園的共創片段,雖然短暫卻難忘。(Photographer/華藝群創 吳佳容)
空間現場就是課本
認識這所學校的建築空間,不是由建築師導覽,而是由學校的一年級學生帶我們上了三堂建築課,短短的一小時,先是跟著地圖探索校園,帶我們到他們玩遊戲的地方、躲貓貓跟捉迷藏的基地,每次走到一個空地或者轉角的留白空間時,小老師們都會要我們猜猜,他們都在這裡做什麼?
「我喜歡在這裡畫畫,因為這裡可以看到樹。」我的視線跟著她手指的方向,穿越通透欄杆、望向校門口正努力茁壯的樹群們。Photo credit:柯霈婕
接著他們雙手環抱資料板夾,有模有樣地發給我們一隻鉛筆跟幾張紙,像極了平時發考卷的老師。我們定點停留了幾個地方,摸摸地板或是牆壁,選自己喜歡磨石子、抿石牆、木地板、馬賽克還是磚牆,讓我們用拓印感受學校建材。跟著材質去體驗,是小老師們帶我們上的第二堂建築課。
(Photographer/華藝群創 吳佳容)
最後一堂課,我們被帶到模型教室,因為小老師們要讓我們跟著模型賞關埔。「你們覺得我們的學校像什麼?」一位小老師向我們拋出一個開放式問題,有人說每棟校舍的屋頂都被放上了葉子,像是漂浮在池水上的睡蓮、或是森林裡的落葉;我俯瞰著模型,覺得像是散落在田間的村落;「答案是迷宮。」這時我耳邊飄入了答案,「我們都覺得學校像迷宮,可以一直跑來跑去、繞來繞去。」我的小老師悄悄地給了我孩子心中的正解。
這一天,我跟在他們後頭,從他們的視角認識了這所學校,沒有設計論述、沒有政績宣揚,而是最真實、最直接的雀躍笑容。
(Photographer/華藝群創 吳佳容)
在都市叢林中下一顆有機生長的種子,叫希望
因應科學園區帶來大量成長的人口,新竹縣市規劃了為數眾多且面積廣大的重劃區,擴大並穩定住宅生活需求,於是荒野的土地風景慢慢轉為鋼筋水泥高聳的住宅叢林,在這樣一個以開發為導向的高效率城市,關埔重劃區自然也是高樓林立,然而,身在其中的關埔國小卻意外地低矮疏散、開闊流動。
(Photographer/華藝群創 吳佳容)
校舍的建築本體打破制式的水泥堆疊空間,兩層樓、三層樓的校舍散落在綠地間,用最舒服自在的姿態彼此聚合疏落,教室的傾斜屋頂、高低層次的切口及開口,迎合了陽光與風,保留仰望天空的開闊,讓建築依循周圍地貌,越過高樓,向附近的柴疏山與冷水坑溪親近,讓生活在高樓裡的孩子們,有更多感受土地的機會。
平時觀摩日本多所育幼院的建築,開放流動的空間設計,簡直就是把學校變成活的學習場所,上學就是一趟與環境、與人、與建築的相處之旅。關埔國小不同於日本學校可以有被大自然圍繞的環境條件,這座在高樓住宅叢林裡的小學,多了一個在都市生存的本領,既是森林也是迷宮。
「這個窗戶可以看到樓下的教室喔。」不過由於透明窗之後是天花板的垂直立面,因此從校外的大樓是無法完整看清的,必須站在窗前往下窺探才能看到局部,而窺探不正也是探索的學習?Photo credit:柯霈婕
教室外牆多半是黑板牆,把牆壁變成孩子們揮灑創作的畫布,體現活潑開放、自由學習的空間精神。Photo credit:柯霈婕
原來大環境無法給予我們的,我們可以自行創造啊。 我想這是那一天關埔國小與它的孩子們,給我最大最大的體悟。
(Photographer/華藝群創 吳佳容)
向城市遞一封生活邀請函
我喜歡公共建築,是因為它可以包含許多獨立的個體,在不受干預的情況下自由進出,隨個人意志獨立運作,甚至每個人可以自由主張自我的存在,也能享有完全自由的狀態,因此,才能被稱為「公眾」。——黃聲遠
原來校園佔地3.5公頃,參訪的校舍只是其中的五分之一,身處其中,感知自然落在建築本體的流動與互動,在看校舍模型與空拍3D圖的時候才對整座校園有較完整的理解。
很喜歡黃聲遠建築師曾經說過的這句話:「建築是一生的邀請。」當建築的格局走出建築本身,存在的目的不再只是單一面向,可以發酵的影響超乎我們想像。
日本東京的富士幼稚園,以無止境的環形屋頂讓孩子們在上頭奔跑,讓他們享受沒有遊具並且自發學習的遊戲教育環境,「不過度保護的教育」的精神透過富士幼稚園的建築完整表達,慢慢改變了日本民眾對幼兒教育空間的看法。
(via 手塚建築研究所)
回到新竹關埔國小,新竹市政府與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都有一個共識——要讓關埔國小成為社區的樂活中心,成為提供綠能有機的公園學校,因此以多孔隙的校園邊界取代圍牆,藉由菜圃、綠帶提供居民使用,消融校園邊界發展成為里民互相照料、交流的生活平台,在都市之中攪動出過去才有的人情味。
Photo credit:柯霈婕
校園建築也在田中央建築師的手中化為聚落,分棟、分散的校舍如同房舍,在土地上相互群聚然後舒展開來,開放的群落式建築,是為因應不同年級的學習特性,並且從教室向外延伸,連結自然也串連社區,因為未來校園中央會有一個大草原,不只凝聚連結校園本體,連同群落間的生態農園、戶外劇場、草坪廣場,以開放環境擴散至周圍社區,落實校園作為「公共空間」的定義。
優質的公共空間可提昇人們的生活品質…也是讓城市的空間變成一種邀請,於是我們能在公共空間裡與人們相遇,透過感官體驗生活。——丹麥建築師揚‧蓋爾(Jan Gehl)
小老師的建築課體驗後,新竹市林智堅市長、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黃聲遠建築師、關埔國小陳思玎校長、實踐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王俊雄建築師、鴻梅文創陳添順董事長等人也藉由座談會,與大家分享關埔國小校園創生的初衷。(Photographer/華藝群創 吳佳容)
讀完書裡的這句話,我突然理解了,新竹市長林智堅大力推動以學生為本的「新校園運動」,除了翻轉孩子的學習基地,在教育寄望之外,更蘊含著城市發展的遠見。因為城市是用建築打造的歷史,而公共建設更承載了社會的發展與思考,一項公共建設能提供孩子優質的學習成長環境,同時創造更美好的都市生活,這或許是新竹市政府給這座風城最幸福柔軟的祝福。
新竹市長林智堅與關埔國小的校園導覽小老師們。(Photographer/華藝群創 吳佳容)
More Info
買書去!《在這裡生活!跳脫框架的學校!—關埔國小建校紀實》|或者書店
欣建築話題本|新竹都市再生
(Photographer/華藝群創 吳佳容)
Comentários